• English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简介
    学术委员会
    运行管理
    学术团队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科研成果
    双年报
  • 实验室人员
    管理人员名单
    实验室教职工名录
  • 开放交流
    开放课题
    承办会议
    讲座论坛
    博士后
  • 研究生培养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简介
    学术委员会
    运行管理
    学术团队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科研成果
    双年报
  • 实验室人员
    管理人员名单
    实验室教职工名录
  • 开放交流
    开放课题
    承办会议
    讲座论坛
    博士后
  • 研究生培养
  • 联系我们
English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科研成果
  • 双年报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科研进展
  • 科研成果
    • 实验室发表文章
    • 实验室近年重要专利
    • 实验室近年来重要获奖情况
  • 双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科研进展

赵鹏巍课题组成功解决超镄核的异常转动行为之谜

发布时间:2024-07-1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巍研究员课题组,微观揭示了超镄核中的高阶形变效应,成功解决了超镄核的异常转动行为之谜。2024 年 7 月 11 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转动超镄核中高阶形变的出现:微观理解”(Emergence of High-Order Deformation in Rotating Transfermium Nuclei: A Microscopic Understanding) 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质子数超过100的原子核,即超镄核,是目前实验测得转动谱的最重的原子核,其转动性质对于确定超重核的单粒子能级结构、预言“超重稳定岛”的位置至关重要。因此,世界上许多知名核物理研究机构,如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德国赫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等合作组,都致力于精确测量超镄核的转动谱。本世纪初,相关实验发现,随着角动量的增加,相邻超镄核252No 和254No 的转动惯量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上弯现象,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微观理论解释,由此成为了困扰核物理界 20 多年的疑难问题。

针对这一疑难问题,北京大学赵鹏巍课题组发展了含滤波算符的预处理共轭梯度法,建立了三维格点空间的推转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并利用类壳模型方法严格处理了对关联效应。课题组基于新建立的理论方法,微观自洽地考虑了全部形变自由度,很好地再现了超镄核转动谱的实验值,微观揭示了超镄核中的高阶形变效应,并指出反射不对称形变效应是造成超镄核异常转动行为的主要原因,由此成功解决了超镄核的异常转动行为之谜。

超镄核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结果及其与实验值的比较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20 级博士研究生许方方为论文第一作者,赵鹏巍为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亚坤、2019 级博士研究生王一平和北京大学教育部海外名师 Peter Ring 教授。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等支持。


论文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022501



【返回到上一页】
----友情链接----
---- 北京大学 ----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HIAF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1号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1870;010-62755215 邮箱:jingw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