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北京大学格致论坛第33讲在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成功举行。应论坛邀请,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王晨旭研究员作题为“核能材料辐照损伤效应”的学术报告。本期论坛由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林晨研究员主持。

王晨旭讲述“核能材料辐照损伤效应”

论坛现场

林晨主持
王晨旭在报告中指出,核能材料需要经受辐照、高温及腐蚀等极端环境的考验,其微观组织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化行为和宏观性能退化是关系到核能发展安全性、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核能材料的辐照损伤是核能系统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也是当今核技术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
他进一步分析了新一代核能材料面临两个重要挑战:一是候选材料无法满足反应堆严苛服役环境的需求,而新型材料结构复杂、种类众多、研发周期长,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筛选;二是目前的辐照条件无法完成四代堆及聚变堆材料的评价任务。围绕上述问题,王晨旭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从辐照损伤物理机制出发,阐述了材料设计与性能评价的核心问题。
在总结部分,他强调,通过综合运用离子辐照、中子辐照和计算模拟 “三位一体” 的方法,借助三者的互补优势,可以更全面理解辐照效应,进而优化材料设计、准确评价材料性能,为未来核能系统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物理学院杨振伟教授、樊铁栓教授、王宇钢教授、刘畅助理教授、王芳高级工程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现场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期间,与会师生就聚变堆材料的服役环境评估、热效应对损伤的影响、离子辐照样品的观测、离子与中子辐照等效等问题,与王晨旭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现场互动交流
本期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通过北京大学直播平台和蔻享学术平台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逾8000人次。
报告人简介
王晨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6至202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10月,入职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核能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辐照和高压等极端条件对材料的改性等。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80篇,编译出版专著1部。曾获国际先进陶瓷及复合材料大会全球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绝缘材料辐照效应会议执业中期奖、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张文新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等。现任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聚变堆材料大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国核能材料暑期学校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先进陶瓷及复合材料大会分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及联络人、国际能源环境陶瓷材料组件大会分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及联络人、中国核物理学会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Tungsten》、《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青年编委、《Metals》期刊客座编辑等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格致论坛简介
北京大学格致论坛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发起的面向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学术交流活动。“格致”体现两重涵义:一是,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源自京师大学堂格致科;二是,“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通过探究事物本源而获得知识,其中“格”即探究,“致”即获得。自2010年4月启动以来,论坛围绕学科领域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场学术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方向增长点,展现了北大物理人学术无畏、攀登无限的新风貌。2021年5月,于物理学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重启,并增设在线参与通道。